请别让“语文”教学变了味
|
|
作者: 上传者:admin 日期:07-04-24 |
请别让“语文”教学变了味
古田初中陈世新
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,倡导自主.合作.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,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.由此便有了凡是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, 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.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,成为披着教改外衣的变味教学。
我在某市“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”中看到的一个镜头。
师:“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还是中年人,老人展开讨论。”(《山中访友》)
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,教师不禁喜形于色,每当看到这样的热闹场面,我不由的问:语文到底怎么了?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,探究式的学习方式?
同样,在教学《山中访友》这篇课文时,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,以卡通动画的形式,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,整节课宛如动画片的欣赏课,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,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,不由又问: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,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,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,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?
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,像上述“热热闹闹走过场,轰轰烈烈搞形式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?怎样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?”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。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: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,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;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;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,倡导自主,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,笔者认为:真正的一堂好的语文课,应突出语文本位,以学生为本,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在另一次交流会中,我有幸欣赏了另一节《山中访友》,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:
一、感悟与熏陶
执教者以一幅幅山林美景,配乐朗诵课件,让充分调动学生视、听等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,使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,体验意境。
二、整体感知。
作者文中访了哪些朋友?说说这些朋友各具什么特点?让学生走进情境,融入课文,理解文章的内容。
三、体验探究
“你喜欢山中的哪些景物?为什么?说说你的感受。”
融入课文,突出自我感悟,自我体验,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。
四、拓展、创造
“做生活中的有心人,不仅山林有友,身边也有许多可亲、可爱的朋友。一株小草、一朵野花、一座小石桥等,你能对他说几句话吗?”
从课文中走出来,进入生活,在课件的配合下,使学生用心去感受,体验世界,在学习课文之后,使语文的外延延伸,去拓展、去创造。
五、现实与思考
“面对人与自然的现实,说说你的看法。”对此开展讨论,明辨是非,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整个教学过程,没有无谓的讨论,没有热闹的场面,在一些喜欢热闹的专家眼中可能会有:互动性不够之类的评价。但却处处扣住了《山中访友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,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,培养了听、说、读、写的语文实践能力。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,尊重并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,提高了审美情趣,突出了语文的本位,确是一节好的语文课。
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,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好的语文课。
| |
|
*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。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 *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,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,下载不成功时,请一直重试下载,如果一直不成功,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,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,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!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