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析中考趋势及应试策略
|
|
作者: 上传者:admin 日期:06-06-06 |
教 学 论 文
试 析 中 考 趋 势 及 应 试 策 略
南 宁 市 二 十 四 中
作 者 : 钟 姝 敏
地址:南宁市秀安路8号南宁市二十四中
邮编:530001
联系电话:13317616253 0771-2223585
论 文 内 容 摘 要
一、 今年本市中考发展趋势
1、 考试内容凸现文化、生态、科技,展现乡土特色,体现人文关怀,关注语言应用。
2、 题型方面,追求稳中有变,有所创新。
3、 题量方面,由于本市中考将毕业试、升学试合而为一,因而试题兼顾基础性和选拔性,易、中、难的题目比例约是1:2:7。
二、 简析应试策略
1、 理清知识网络,明确考察的知识点,掌握专业术语。
2、 抓住得分点,消灭失分点,突破重难点。
根据我校学生学习资料缺,阅读面窄,词汇积累少,表达能力差的实际情况,确定训练重点在作文,难点在阅读,尤其是课外阅读题。
阅读理解,应按文体全面复习,总结各文体的阅读理解题目的出题模式,分成研讨经典片段、揣摩出题意图、探究答题方法、规范答题语言几个步骤。
作文,可以按初中三年三循环的模式设计一套三循环的复习方案。
3、 创新教学模式,激发兴趣,引入竞争,达到目标。
关 键 词
中考趋势 应试策略 创新 人文性
字数:2979字
试析中考趋势及应试策略
今年本市中考试题将稳中有变,贴近生活,关注社会,体现人文性。
考试趋势有如下三方面特征:
一、考试内容凸现文化、生态、科技,展现乡土特色,体现人文关怀,关注语言应用。
基础题中,最有特色的就是语言应用题。此题关注时尚,贴近生活,譬如广告、短信、对联、标志等,题型灵活新颖,学生发挥余地大,深受欢迎。
阅读题中,近年来课外阅读题的比重均在50%,其中,课外片段中的记叙文阅读题倾向含意隽永,包含人生哲理的散文,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道德升华。说明文、议论文、文言文也占一半江山,随机出现,文言文出现频率较高,考察知识迁移能力,有一定难度,属于选拔性题目,倾向于选择篇幅短小,字词浅显,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、哲理故事。
作文题中,话题作文和记叙文平分秋色,话题作文两三年内长盛不衰,由物象引发哲思,由哲理迁移生活,在考察文字表达功夫的同时,也启发学生平时应善于观察,深入思考,体味生活。
二、题型方面,追求稳中有变,有所创新。基础题部分加入了语言应用题,包括口语交际题,应用文创作题,而诗文默写题约三成是理解性考察方式。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整体感悟、知识迁移,延伸到了课外知识的考察。作文方面,话题作文有考察学生理解导语,提炼观点,拟题谋篇,提炼素材,组织语言的能力,且自由发挥余地较大;记叙文一般可以二题任选,贴近生活,抒发真情,学生也有话可说。
三、题量方面,由于本市中考将毕业试、升学试合而为一,因而试题兼顾基础性和选拔性,易、中、难的题目比例约是1:2:7,既检验了初中学习阶段的成果,又能区别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。
针对考试发展趋势,在应试复习中,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去做:
一、 理清知识网络,明确考察的知识点,掌握专业术语。
考试过程是知识运用的过程,知识储备是考试成功的前提。字词、文学常识、经典诗词、文体常识、作文技巧组成了一棵语文知识树,平时的教学知识点总是零散分布,毕业总复习就是要把知识点系统化,让学生对此有个总体印象,以备考试时进行知识检索,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。
构建知识树的过程,也是搜索——归纳——记忆的过程,前两个环节由师生共同完成。搜索,即将重点学习资料(重要的作业、学习手册等)和复习资料集中起来,分类,搜集错误(抄写错误、听写默写错误、答题错误),归纳易错点,并整理缺漏的、没有掌握的知识点。归纳,即针对搜索环节的成果——缺漏、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汇总,分知识点制作成知识卡片,取各知识点精华制作的卡片——简洁、明晰、便于携带、更是根据个人情况各取所需,因而具有针对性,可谓对症下药。而教师要做的工作,就是梳理知识点,将定义、概念化繁为简、化难为易、化深为浅,变成容易记忆的一句话,口诀,歌谣等,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讲解知识点。教师,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,应指导方向、教授方法、督促进度、随时调控。
二、 抓住得分点,消灭失分点,突破重难点。
在做过几套模拟题后,教师应统计整个卷面、各种题型、各个小题的得分、失分率,全班学生、每个学生的强弱项目,对此做出判断、统计、分析,以确定重点、难点,集中火力突破。
根据我校学生学习资料缺,阅读面窄,词汇积累少,表达能力差的实际情况,确定训练重点在作文,难点在阅读理解,尤其是课外阅读题目。
阅读理解,应按文体全面复习,总结各文体的阅读理解题目的出题模式,分成研讨经典片段、揣摩出题意图、探究答题方法、规范答题语言几个步骤。研讨经典片段:练不在多,而在于精,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。将一篇阅读理解讲深,讲透,由此可推其他练习的解题方法;揣摩出题意图:得反复咀嚼题目的关键字眼,摸清出题者的考察意图,考察的知识点、能力点,才能投其所好;探究答题方法:教师查阅同类题目资料后,即可归纳出常见题型,针对各类型题目罗列解题方法,供学生熟记于心、考试备用;规范答题语言:答题时难免涉及专业术语,学生必须熟记、了然于心,教师也应摸索解题用语的套路,将学生的答卷用语规范化,适应评卷要求。
下面试举一例加以说明:
七年级的人教版配套学习手册中有一阅读理解题目《玫瑰树根》(哲理散文,通过玫瑰和树根的对话,赞美了默默无闻奉献的人),题目有三道,分别考察的是1、理解——怎样正确理解文章感情?2、升华——本文的主题是什么?3、拓展——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?要解答这三道题目,首先要认真读题,明确考察点;其次要精读全文,搜索关键词,把握文章核心内容;最后是展开联想想象,组织语言回答。要解答此种类型题目,除了明确解题步骤,还要训练解题技巧,即把握关键词句、联想想象、造句的能力技巧。把握关键词句,要训练在篇首篇末、段首段末搜索重点句子,在句中寻找关键词的能力;联想想象的能力,造句的技巧,可以通过连词成句成段、写作想象作文片段来掌握,教师必须明确想象应该是合理的,切合角色特点,不能天马行空、胡思乱想。
作文,可以按初中三年三循环的模式设计一套三循环的复习方案。第一次训练,以片段练习为主,训练记叙、抒情议论、描写的写作技巧,教师点评作文和写作技巧要点,描写是我校学生的弱点,缺少描写是“流水帐”泛滥的原因,应重点掌握。第二次训练,分文体作文,按写作手法分类,有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,说明文考察机率很小,基本可以忽略。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擅长文体,作为主攻方向。紧抓考试热点——话题作文,从读题、拟题、谋篇布局、材料加工、组织语言都应步步落实,层层过关。更应按内容加以备考,教师从自我(青春、成长、梦想等)、校园、家庭、社会四种题材四方面出题,引导学生写生活、写青春、写心声,对考试内容有所准备。第三次训练,按写作手法分类,尤其是要抓好新颖文体的训练。比如拟人化作文,文言文作文、应用文体式作文(广告、病历、起诉书等),以上是近几年的得分热点,教师应举出范文,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文体的写法,必要时教师可以用“下水文”示范,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,挑战欲望,并根据学生的性格,确定其擅长的文体,值得注意的是,特殊文体的写作,适用于写作基础好的学生,水平一般的学生,没有熟练掌握就采用特殊文体容易造成失分。作文占了分数的大半江山,攻下这个堡垒就等于成功了一半。
三、 创新教学模式,激发兴趣,引入竞争,达到目标。
毕业备考复习,是漫长而枯燥的,学生在压力之下,心情烦躁,厌学情况十分普遍,考试恐惧症时常发生。教师除做好考前心理指导外,还应力求课堂教学生动,有趣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下面就以两例子加以说明:
在复习字词时,我复习到错别字这一个知识点,我给学生分配了定时定量的歼灭敌人——错别字的任务,每人找出自己作业考试中最“突出”的十个错别字,就算圆满完成任务,再进行全班汇总,找出全班的大敌——班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错别字,重点掌握。在练习时,我将错别字变成歌谣(参考相关资料),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并纠正,并分小组竞赛,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。
在复习口语交际题目时,我归纳了生活中的常见情景,设计了问题,采用对话法(师生)、扮演法(生生),来体会口语应简明、得体、连贯的特点,课堂气氛比较活跃,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,又得到了德育熏陶。
在突破每一个知识难点时,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,摸索规律,在这备课的过程中,往往有许多教学策略的灵感迸发,在执教过程中,师生互动中,又往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,因地制宜。这是对教师的挑战、磨练、也是收获。中考过后,学生收获了成绩,教师则收获了经验。
| |
|
*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。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 *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,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,下载不成功时,请一直重试下载,如果一直不成功,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,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,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!
|
|
|
|
|